博客
关于我
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快点击我
面试题
阅读量:5949 次
发布时间:2019-06-19

本文共 9172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30 分钟。

1、多线程什么时候使用?

2、设计模式原则,设计模式的使用的好处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是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使用设计模式是为了可重用代码、让代码更容易被他人理解、保证代码可靠性。 毫无疑问,设计模式于己于他人于系统都是多赢的;设计模式使代码编制真正工程化;设计模式是的基石脉络,如同大厦的结构一样。

3、webservice使用过吗?为什么要使用webservice,使用的好处

   当前,WebService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WebService究竟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应该用WebService?什么情况下不应该用WebService?是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的。

  实际上,WebService的主要目标是跨平台的可互操作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WebService完全基于XML(可扩展标记语言)、XSD(XMLSchema)等独立于平台、独立于软件供应商的标准,是创建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由此可以看出,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使用WebService会带来极大的好处。
  长项一:跨防火墙的通信
  如果应用程序有成千上万的用户,而且分布在世界各地,那么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常会有防火墙或者代理服务器。在这种情况下,使用DCOM就不是那么简单,通常也不便于把客户端程序发布到数量如此庞大的每一个用户手中。传统的做法是,选择用浏览器作为客户端,写下一大堆ASP页面,把应用程序的中间层暴露给最终用户。这样做的结果是开发难度大,程序很难维护。
  图1通过WebService集成应用程序
  举个例子,在应用程序里加入一个新页面,必须先建立好用户界面(Web页面),并在这个页面后面,包含相应商业逻辑的中间层组件,还要再建立至少一个ASP页面,用来接受用户输入的信息,调用中间层组件,把结果格式化为HTML形式,最后还要把“结果页”送回浏览器。要是客户端代码不再如此依赖于HTML表单,客户端的编程就简单多了。
  如果中间层组件换成WebService的话,就可以从用户界面直接调用中间层组件,从而省掉建立ASP页面的那一步。要调用WebService,可以直接使用MicrosoftSOAPToolkit或.NET这样的SOAP客户端,也可以使用自己开发的SOAP客户端,然后把它和应用程序连接起来。不仅缩短了开发周期,还减少了代码复杂度,并能够增强应用程序的可维护性。同时,应用程序也不再需要在每次调用中间层组件时,都跳转到相应的“结果页”。
  从经验来看,在一个用户界面和中间层有较多交互的应用程序中,使用WebService这种结构,可以节省花在用户界面编程上20%的开发时间。另外,这样一个由WebService组成的中间层,完全可以在应用程序集成或其它场合下重用。最后,通过WebService把应用程序的逻辑和数据“暴露”出来,还可以让其它平台上的客户重用这些应用程序。
  长项二:应用程序集成
  企业级的应用程序开发者都知道,企业里经常都要把用不同语言写成的、在不同平台上运行的各种程序集成起来,而这种集成将花费很大的开发力量。应用程序经常需要从运行在IBM主机上的程序中获取数据;或者把数据发送到主机或UNIX应用程序中去。即使在同一个平台上,不同软件厂商生产的各种软件也常常需要集成起来。通过WebService,应用程序可以用标准的方法把功能和数据“暴露”出来,供其它应用程序使用。
  例如,有一个订单登录程序,用于登录从客户来的新订单,包括客户信息、发货地址、数量、价格和付款方式等内容;还有一个订单执行程序,用于实际货物发送的管理。这两个程序来自不同软件厂商。一份新订单进来之后,订单登录程序需要通知订单执行程序发送货物。通过在订单执行程序上面增加一层WebService,订单执行程序可以把“AddOrder”函数“暴露”出来。这样,每当有新订单到来时,订单登录程序就可以调用这个函数来发送货物了。
  长项三:B2B的集成
  用WebService集成应用程序,可以使公司内部的商务处理更加自动化。但当交易跨越供应商和客户、突破公司的界限时会怎么样呢?跨公司的商务交易集成通常叫做B2B集成。
  WebService是B2B集成成功的关键。通过WebService,公司可以把关键的商务应用“暴露”给指定的供应商和客户。例如,把电子下单系统和电子发票系统“暴露”出来,客户就可以以电子的方式发送订单,供应商则可以以电子的方式发送原料采购发票。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EDI(电子文档交换)早就是这样了。但是,WebService的实现要比EDI简单得多,而且WebService运行在Internet上,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轻易实现,其运行成本就相对较低。不过,WebService并不像EDI那样,是文档交换或B2B集成的完整解决方案。WebService只是B2B集成的一个关键部分,还需要许多其它的部分才能实现集成。
  用WebService来实现B2B集成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轻易实现互操作性。只要把商务逻辑“暴露”出来,成为WebService,就可以让任何指定的合作伙伴调用这些商务逻辑,而不管他们的系统在什么平台上运行,使用什么开发语言。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花在B2B集成上的时间和成本,让许多原本无法承受EDI的中小企业也能实现B2B集成。
  长项四:软件和数据重用
  软件重用是一个很大的主题,重用的形式很多,重用的程度有大有小。最基本的形式是源代码模块或者类一级的重用,另一种形式是二进制形式的组件重用。
  图2用WebService集成各种应用中的功能,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
  当前,像表格控件或用户界面控件这样的可重用软件组件,在市场上都占有很大的份额。但这类软件的重用有一个很大的限制,就是重用仅限于代码,数据不能重用。原因在于,发布组件甚至源代码都比较容易,但要发布数据就没那么容易,除非是不会经常变化的静态数据。
  WebService在允许重用代码的同时,可以重用代码背后的数据。使用WebService,再也不必像以前那样,要先从第三方购买、安装软件组件,再从应用程序中调用这些组件;只需要直接调用远端的WebService就可以了。举个例子,要在应用程序中确认用户输入的地址,只需把这个地址直接发送给相应的WebService,这个WebService就会帮你查阅街道地址、城市、省区和邮政编码等信息,确认这个地址是否在相应的邮政编码区域。WebService的提供商可以按时间或使用次数来对这项服务进行收费。这样的服务要通过组件重用来实现是不可能的,那样的话你必须下载并安装好包含街道地址、城市、省区和邮政编码等信息的数据库,而且这个数据库还是不能实时更新的。
  另一种软件重用的情况是,把好几个应用程序的功能集成起来。例如,要建立一个局域网上的门户站点应用,让用户既可以查询联邦快递包裹,查看股市行情,又可以管理自己的日程安排,还可以在线购买电影票。现在Web上有很多应用程序供应商,都在其应用中实现了这些功能。一旦他们把这些功能都通过WebService“暴露”出来,就可以非常容易地把所有这些功能都集成到你的门户站点中,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友好的界面。
  将来,许多应用程序都会利用WebService,把当前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结构扩展为组件/WebService的混合结构,可以在应用程序中使用第三方的WebService提供的功能,也可以把自己的应用程序功能通过WebService提供给别人。两种情况下,都可以重用代码和代码背后的数据。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WebService在通过Web进行互操作或远程调用的时候是最有用的。不过,也有一些情况,WebService根本不能带来任何好处。

socket和webservice都有跨平台的优点,但是:
        socket偏底层,效率高,但是开发成本大。
        webservice效率低,但是开发成本低廉。
webservice,基于http协议,以xml为载体的通信方式。
    好处,一直观,二标准,也方便异构系统的交互。
    如果想提供对外的业务访问的接口,可能需要浏览器,各种语言的客户端等各种异构系统访问,是首选。
socket,提供了tcp/ip或者udp的通信的实现,如果做标准的服务器,比如下载服务器;或者语音通信的程序,或者视频,文件传输……这些只能用socket。
单纯用socket写会很烦的,你要处理各种东西,协议的编解码等等,所以这种情况下推荐mina,netty或者grizzly。
Json,本质来说它就是javascript片段描述对象,对浏览器很有用。如果要做一个ajax的功能的话,json是最简单有效而且性能好。比如mtime的很多异步功能都是用json方式传递的。json没有什么门槛,也可以用于异构系统交互,不过如果异构系统不仅仅是浏览器,那还是选择webservice。jsonlib等库都可以直接把一个对象转为json字符串,struts2也提供了json插件,

 

4、面向对象编程的理解;

一、传统开发方法存在问题

  1.软件重用性差
  重用性是指同一事物不经修改或稍加修改就可多次重复使用的性质。软件重用性是软件工程追求的目标之一。
  2.软件可维护性差
  软件工程强调软件的可维护性,强调文档资料的重要性,规定最终的软件产品应该由完整、一致的配置成分组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始终强调软件的可读性、可修改性和可测试性是软件的重要的质量指标。实践证明,用传统方法开发出来的软件,维护时其费用和成本仍然很高,其原因是可修改性差,维护困难,导致可维护性差。
  3.开发出的软件不能满足用户需要
  用传统的结构化方法开发大型软件系统涉及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在开发需求模糊或需求动态变化的系统时,所开发出的软件系统往往不能真正满足用户的需要。
  用结构化方法开发的软件,其稳定性、可修改性和可重用性都比较差,这是因为结构化方法的本质是功能分解,从代表目标系统整体功能的单个处理着手,自顶向下不断把复杂的处理分解为子处理,这样一层一层的分解下去,直到仅剩下若干个容易实现的子处理功能为止,然后用相应的工具来描述各个最低层的处理。因此,结构化方法是围绕实现处理功能的“过程”来构造系统的。然而,用户需求的变化大部分是针对功能的,因此,这种变化对于基于过程的设计来说是灾难性的。用这种方法设计出来的系统结构常常是不稳定的 ,用户需求的变化往往造成系统结构的较大变化,从而需要花费很大代价才能实现这种变化。
编辑本段
二、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1)对象。
  对象是人们要进行研究的任何事物,从最简单的整数到复杂的飞机等均可看作对象,它不仅能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示抽象的规则、计划或事件。
  (2)对象的状态和行为。
  对象具有状态,一个对象用数据值来描述它的状态。
  对象还有操作,用于改变对象的状态,对象及其操作就是对象的行为。
  对象实现了数据和操作的结合,使数据和操作封装于对象的统一体中
  (3)类。
  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对象的抽象就是类。因此,对象的抽象是类,类的具体化就是对象,也可以说类的实例是对象。
  类具有属性,它是对象的状态的抽象,用数据结构来描述类的属性。
  类具有操作,它是对象的行为的抽象,用操作名和实现该操作的方法来描述。
  (4)类的结构。
  在客观世界中有若干类,这些类之间有一定的结构关系。通常有两种主要的结构关系,即一般--具体结构关系,整体--部分结构关系。
  ①一般——具体结构称为分类结构,也可以说是“或”关系,或者是“is a”关系。
  ②整体——部分结构称为组装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与”关系,或者是“has a”关系。
  (5)消息和方法。
  对象之间进行通信的结构叫做消息。在对象的操作中,当一个消息发送给某个对象时,消息包含接收对象去执行某种操作的信息。发送一条消息至少要包括说明接受消息的对象名、发送给该对象的消息名(即对象名、方法名)。一般还要对参数加以说明,参数可以是认识该消息的对象所知道的变量名,或者是所有对象都知道的全局变量名。
  类中操作的实现过程叫做方法,一个方法有方法名、参数、方法体。
编辑本段
三、面向对象的特征
  (1)对象唯一性。
  每个对象都有自身唯一的标识,通过这种标识,可找到相应的对象。在对象的整个生命期中,它的标识都不改变,不同的对象不能有相同的标识。
  (2)抽象性。
  抽象性是指将具有一致的数据结构(属性)和行为(操作)的对象抽象成类。一个类就是这样一种抽象,它反映了与应用有关的重要性质,而忽略其他一些无关内容。任何类的划分都是主观的,但必须与具体的应用有关。
  (3)继承性。
  继承性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数据结构和方法的机制,这是类之间的一种关系。在定义和实现一个类的时候,可以在一个已经存在的类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把这个已经存在的类所定义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内容,并加入若干新的内容。
  继承性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不同于其它语言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
  在类层次中,子类只继承一个父类的数据结构和方法,则称为单重继承。
  在类层次中,子类继承了多个父类的数据结构和方法,则称为多重继承。
  在软件开发中,类的继承性使所建立的软件具有开放性、可扩充性,这是信息组织与分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简化了对象、类的创建工作量,增加了代码的可重性。
  采用继承性,提供了类的规范的等级结构。通过类的继承关系,使公共的特性能够共享,提高了软件的重用性。
  (4)多态性(多形性)
  多态性是指相同的操作或函数、过程可作用于多种类型的对象上并获得不同的结果。不同的对象,收到同一消息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称为多态性。
  多态性允许每个对象以适合自身的方式去响应共同的消息。
  多态性增强了软件的灵活性和重用性。
编辑本段
四、面向对象的要素
  (1)抽象。
  抽象是指强调实体的本质、内在的属性。在系统开发中,抽象指的是在决定如何实现对象之前的对象的意义和行为。使用抽象可以尽可能避免过早考虑一些细节。
  类实现了对象的数据(即状态)和行为的抽象。
  (2)封装性(信息隐藏)。
  封装性是保证软件部件具有优良的模块性的基础。
  面向对象的类是封装良好的模块,类定义将其说明(用户可见的外部接口)与实现(用户不可见的内部实现)显式地分开,其内部实现按其具体定义的作用域提供保护。
  对象是封装的最基本单位。封装防止了程序相互依赖性而带来的变动影响。面向对象的封装比传统语言的封装更为清晰、更为有力。
  (3)共享性
  面向对象技术在不同级别上促进了共享
  同一类中的共享。同一类中的对象有着相同数据结构。这些对象之间是结构、行为特征的共享关系。
  在同一应用中共享。在同一应用的类层次结构中,存在继承关系的各相似子类中,存在数据结构和行为的继承,使各相似子类共享共同的结构和行为。使用继承来实现代码的共享,这也是面向对象的主要优点之一。
  在不同应用中共享。面向对象不仅允许在同一应用中共享信息,而且为未来目标的可重用设计准备了条件。通过类库这种机制和结构来实现不同应用中的信息共享。
  4.强调对象结构而不是程序结构
  四、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目前,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研究已日趋成熟,国际上已有不少面向对象产品出现。面向对象开发方法有Coad方法、Booch方法和OMT方法等。
  1.Booch方法
  Booch最先描述了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的基础问题,指出面向对象开发是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的功能分解的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的软件分解更接近人对客观事务的理解,而功能分解只通过问题空间的转换来获得。
  2.Coad方法
  Coad方法是1989年Coad和Yourdon提出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通过多年来大系统开发的经验与面向对象概念的有机结合,在对象、结构、属性和操作的认定方面,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原则。该方法完成了从需求角度进一步进行类和类层次结构的认定。尽管Coad方法没有引入类和类层次结构的术语,但事实上已经在分类结构、属性、操作、消息关联等概念中体现了类和类层次结构的特征。
  3.OMT方法
  OMT方法是1991年由James Rumbaugh等5人提出来的,其经典著作为“面向对象的建模与设计”。
  该方法是一种新兴的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开发工作的基础是对真实世界的对象建模,然后围绕这些对象使用分析模型来进行独立于语言的设计,面向对象的建模和设计促进了对需求的理解,有利于开发得更清晰、更容易维护的软件系统。该方法为大多数应用领域的软件开发提供了一种实际的、高效的保证,努力寻求一种问题求解的实际方法。
  4.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语言
  软件工程领域在1995年~1997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其成果超过软件工程领域过去15年的成就总和,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统一建模语言(UML)的出现。UML将是面向对象技术领域内占主导地位的标准建模语言。
  UML不仅统一了Booch方法、OMT方法、OOSE方法的表示方法,而且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统一为大众接受的标准建模语言。UML是一种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的建模语言。它融入了软件工程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它的作用域不限于支持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还支持从需求分析开始的软件开发全过程。

5、装饰模式,单例模式的作用

6、分布式事务

7、JSP中的9大对象,以及作用域

8、游标如果关闭,以及如何知道游标已经到了末尾

9、静态变量,静态方法,子类的静态变量,,子类静态方法执行顺序

10、位运算的优点,左移时哪个位需要特殊处理下;

11、android的activity的生命周期

12、thread、handler的区别

13、class加密的方法

14、大量的请求,对文件服务器优化的方法

15、java下Class.forName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它

Class.forName(xxx.xx.xx) 返回的是一个类

首先你要明白在java里面任何class都要装载在虚拟机上才能运行。这句话就是装载类用的(和new 不一样,要分清楚)。 

至于什么时候用,你可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给你一个字符串变量,它代表一个类的包名和类名,你怎么实例化它?只有你提到的这个方法了,不过要再加一点。 
A a = (A)Class.forName("pacage.A").newInstance(); 
这和你 
A a = new A(); 
是一样的效果。 
关于补充的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jvm会执行静态代码段,你要记住一个概念,静态代码是和class绑定的,class装载成功就表示执行了你的静态代码了。而且以后不会再走这段静态代码了。

Class.forName(xxx.xx.xx) 返回的是一个类 

Class.forName(xxx.xx.xx);的作用是要求JVM查找并加载指定的类,也就是说JVM会执行该类的静态代码段

动态加载和创建Class 对象,比如想根据用户输入的字符串来创建对象 

String str = 用户输入的字符串 
Class t = Class.forName(str); 
t.newInstance();

 在初始化一个类,生成一个实例的时候,newInstance()方法和new关键字除了一个是方法,一个是关键字外,最主要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创建对象的方式不一样,前者是使用类加载机制,后者是创建一个新类。那么为什么会有两种创建对象方式?这主要考虑到软件的可伸缩、可扩展和可重用等软件设计思想。 

Java中工厂模式经常使用newInstance()方法来创建对象,因此从为什么要使用工厂模式上可以找到具体答案。 例如: 
class c = Class.forName(“Example”); 
factory = (ExampleInterface)c.newInstance(); 
其中ExampleInterface是Example的接口,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String className = "Example"; 
class c = Class.forName(className); 
factory = (ExampleInterface)c.newInstance(); 
进一步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String className = readfromXMlConfig;//从xml 配置文件中获得字符串 
class c = Class.forName(className); 
factory = (ExampleInterface)c.newInstance(); 
上面代码已经不存在Example的类名称,它的优点是,无论Example类怎么变化,上述代码不变,甚至可以更换Example的兄弟类Example2 , Example3 , Example4……,只要他们继承ExampleInterface就可以。 
从JVM的角度看,我们使用关键字new创建一个类的时候,这个类可以没有被加载。但是使用newInstance()方法的时候,就必须保证:1、这个类已经加载;2、这个类已经连接了。而完成上面两个步骤的正是Class的静态方法forName()所完成的,这个静态方法调用了启动类加载器,即加载java API的那个加载器。 
现在可以看出,newInstance()实际上是把new这个方式分解为两步,即首先调用Class加载方法加载某个类,然后实例化。 这样分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在调用class的静态加载方法forName时获得更好的灵活性,提供给了一种降耦的手段。 
最后用最简单的描述来区分new关键字和newInstance()方法的区别: 
newInstance: 弱类型。低效率。只能调用无参构造。 
new: 强类型。相对高效。能调用任何public构造。

转载地址:http://xoixx.baihongyu.com/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tar.xz文件如何解压
查看>>
jquery 给textarea赋值,firefox下出现[object XMLDocument]
查看>>
我的友情链接
查看>>
2014年首届CCF软件能力认证试题 题目二
查看>>
c语言数据类型汇总
查看>>
部署Exchange 2010(二)首台MailBox服务器
查看>>
用好这块风水宝地--开博之语
查看>>
Jquery插件开发
查看>>
产品配置管理相关通知
查看>>
数据库相关算法 之 xxHash
查看>>
牛顿法/递归法实现开方的函数功能
查看>>
手势模型和Angular Material的实现
查看>>
Java转换txt文件编码(GBK转UTF-8)
查看>>
Redis-使用记录
查看>>
APICloud 微信授权登录
查看>>
Java Web开发自学笔记一:环境(tomcat、jdk的选择和安装)
查看>>
Cakephp requestAction用法
查看>>
疯狂Activiti6.0连载(13)DMN的XML规范
查看>>
2.Linux上安装MySQL 5.5 rpm
查看>>
网站资源
查看>>